怎麼說呢,有沒有想過,有些人保養品用了之後肌膚狀況還是一樣遭,但是為什麼我們不使用保養品的頸部、胸口與手腳皮膚,往往比臉部更健康?為什麼保養品使用越少的人(例如大部分的男生),皮膚往往好過保養品使用很多的人(例如大部分的女生)?為什麼30年前很少聽說敏感性肌膚?而30年前,保養品廠商多半推出美白產品,而現在卻紛紛推出「敏感性肌膚專用美白保養品」?
首先,宋醫師建議,可以先從14天不洗臉開始。
停止使用所有外用產品、藥品等任何成份,只用清水和雙手洗臉,也別使用毛巾揉擦。
這麼做的目的,在於停止所有外力介入,避免粗糙、摩擦等物理性傷害,直接觀察肌膚的自然進展。
坊間有些產品宣稱可以排毒,但可能只是皮膚受刺激的發炎反應,比方加入某種成分(如辣椒素)的刺激,或是添加劑量過重、酸性過強等因素導致。
另外也可以藉由14天不洗臉,看是『停用後改善』或,『停用後反而惡化』來分辨是否為正確排毒現象。
14天不洗臉,界除對肌膚的毒害
這個概念,重點不在14天,也不在不洗臉,而是「不干擾肌膚自我修復的能力」。
從"毒品"的角度分析,停用毒品一定會出現『戒斷反應』,類似必需品的『匱乏反應』現像。但與匱乏反應不同的是,如果這些物質是必需品,停止供給之後,健康狀況會每況愈下,相反的,如果這些物質是毒,個體會先變壞一陣子,再逐漸變好。
這也是為什麼設定14天的原因,當然有些人可能需要24天、48天等更長的時間才能看到,觀察皮膚狀況,長期來看是否緩解。症狀"最終"是慢慢減輕,出現「戒除」?還是因為長期匱乏、益發加劇,出現「傷害」?
在臨床經驗上,發現大多數病患會出現這樣的進程:
*第1~3天: 停止給予毒物,細胞將逐漸清醒,但仍處於相對昏沉狀態,沒有重大反應。
*第3~8天: 停止使用毒品一段時間,細胞終於醒來,清醒與相對活力的細胞開始排出「不喜歡的東西」。因此出現脫屑、搔癢刺癢、紅腫、刺痛、小顆粒、粉刺、痘痘等,甚至皮膚變得乾燥、龜裂。這些都是排除物質的短暫但大量外顯表徵,因為只用清水洗臉,無法快速清除大量廢物,堆積的結果,才會出現"症狀惡化"的現象。
*第16天之後: 初期踴躍排除結束。廢物排出的速度漸漸減緩,即使是簡單的洗臉也可以逐漸清除廢物,症狀也逐漸減輕,惡化的曲線也開始止跌回升。
戒毒時期的「波浪起伏」現象
患者通常都會出現長度不一的「波浪起伏表現」,而且都有一波比一波低矮、短少的共同特徵。就傳統皮膚科醫學的看法,可以解釋為『刺激性皮膚炎』,比方長期使用果酸造成了燒傷。
因此如果您欲自行在家中實行肌戒毒,必須了解過程中會有波浪起伏的表現(緩解→紅腫→緩解),需要注意的是,要小心區分皮膚自然波浪反應,與細菌伺機感染不同,細菌感染除了紅、腫、熱、痛之外,還可能出現全身發燒與局部化膿。
14天不洗臉的做法,除了釐清這些狀況或症狀是否是患者使用的產品所造成,也能幫助了解皮膚殘存的活性。皮膚的"剩餘健康"與"中毒深淺"是相互的,如果反彈力道大,症狀愈明顯,代表生命力愈旺盛。
排毒初期幾乎都會出現「乾燥」的狀況,因為皮膚的保濕能力已經被破壞。"清水洗臉"的另一個用意,讓已經稀少的自我油脂與保濕因子等消耗減少,幫助粉刺軟化、排除;一旦粉刺軟話,汗管、毛孔就容易暢通,酸性保護膜才能更快重建,當酸性保護模逐漸修復,就會出現「酸性保護膜幫助更多粉刺溶解」的良性迴圈。
提醒各位,細胞排除反應是「先壞後好」,許多人往往等不急其"後好",就急忙重新用藥、換產品,但是這樣一來,反而使好不容易半醒、吐出的細胞再度沉睡,繼續潛在、微幅的慢性發炎,也因此出現"同一部位反覆發作"的惱人狀況。
※圖片來源: 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