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案例故事
以下,是一名17歲小女生的自述(現在可能快18歲了)。
*
從小六開始,皮膚容易出油,於是開始用控油洗面乳,中間也換過好幾種洗面乳,但出油狀況並沒有改善。到了國三,開始在皮膚上擦擦抹抹,包括摩砂、清潔面膜、保溼面膜等一整套的護膚品,感覺皮膚好了很多,但只持續一年。
高一,全臉都長粉刺,擦什麼都好不了。開始看皮膚科醫生,看了好幾個,擦藥、吃藥,皮膚變得脆弱,冬天很容易泛紅。粉刺問題也沒好,還誇張到天天敷清潔面膜+醫生開的藥膏,皮膚卻越來越差,很容易發紅。
升上高二的暑假,做了一次低濃度果酸換膚,但是沒效果。因此又回去看皮膚專科,醫生開抗生素給我吃,並且擦藥膏,皮膚有比高一時好一點。
但是,吃了兩個月後,就沒有更大的進步了。於是,醫師改開A酸給我吃,吃了三個多月,我決定不吃了,因為皮膚雖然沒有出油,粉刺也好了很多,卻經常長出疹子,又癢又腫。
後來醫師又改開類固醇給我擦,擦了之後雖然不會癢了,但長疹子的皮膚表面變成白白一塊,到熱的地方或是緊張時,那塊皮膚就會超級灼熱,而且皮膚可能是因為吃了A酸,有些紅腫。
到現在,已經兩個月沒吃A酸,前幾個星期看到皮膚又長粉刺,但沒有很油,就上網訂了果酸洗面乳,用了五天;面霜用了一次,沒想到皮膚就過敏了,起了很多紅疹、很癢,回去找高一時看的皮膚科醫師,他開了五天的藥給我,吃的和擦得都有,症狀稍微減輕,但臉紅的問題還是存在。
不料,昨晚皮膚出了很多紅疹,有擦了藥膏也吃了藥,還是如此,皮膚還有嚴重的灼熱感。
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我的臉還有得救嗎?
*
很多人會因為粉刺、痘痘等擾人的肌膚問題而到處求診或使用保養品試圖改善。殊不知,這些處置正是造成皮膚發炎越來越厲害、甚至紅腫的元凶。
在臨床監測中看到很多因粉刺、青春痘治療卻演變成敏感,最終被診斷為酒糟的心疼案例。
到底哪裡出錯?
昨天說的這個故事,應該是因為青春期來臨,皮脂腺出油量開始上升,加上錯誤洗面乳刺激,導致汗腺堵塞與部分油管堵塞,使她誤以為過油,而採取過度清潔的行為。
而好皮膚維持了一年,指得應該是「經過過度清潔之後,肌膚已經不太油了」。然而實際上已經進入腺管堵塞、無法正常出油的階段。
高一開始全臉長粉刺,說明過度清潔的錯誤開始發酵:皮膚無法形成正確酸性保護膜,讓角質無法被酸性保護膜正確溶解,於是變成粉刺,加上缺乏保護膜的肌膚,開始乾燥、發炎,皮膚正式進入敏感、乾燥病存的狀態。但是她依舊天天敷清潔面膜,結果就是愈發刺激。
之後開始吃藥,猜測吃的應該是「四環黴素(Tetracycline)」或「紅黴素(Erythromycine)」,目的是「控制青春痘以及相關的免疫發炎反應」。
因為控制了發炎,皮膚稍微減紅,可是「酸性保護膜的破損」並沒有被重視,加上之後又開了口服A酸,讓皮脂腺分泌下降,原本"已經沒有出油"的情況當然會更惡化。
再來,用了類固醇治療所謂的「發炎」,也只是治標不治本。另外類固醇或某些化學物質的"戒斷反應",確實會使「那塊皮膚超級灼熱」。
接著,在「酸性保護膜重度損失」的前提下又使用果酸,這可能已經不是「敏感」,而是「傷害」了。會發現,之後再怎麼吃藥,還是治標不治本,只有讓皮膚休息,讓它重新形成健康的酸性保護膜,這是唯一根治的辦法!
一些小毛病的歸因
1.只是長粉刺,怎麼會變得如此困擾?
其實,青春痘與粉刺根本就是親戚,共同發生的原因是青春期後皮脂分泌狀況改變,加上毛囊開口處角化異常。青春痘又分為「發炎型粉刺」與「囊腫型青春痘」,而東方人因為飲食習慣、遺傳或種族特性,青春痘大多為粉刺型,一般正常皮脂腺與毛囊頭大小相似,但是在雄性激素的刺激下,男生與部份的女生,特別是鼻頭、鼻周法令紋、口周與下巴區域的皮脂腺會肥大,肥大的皮脂腺無論腺管暢通或部份堵塞,都容易發生囊腫型青春痘。
2.口服A酸、控油成分保養品反而更糟
對華人來說,口服維他命A酸或荷爾蒙製劑是強烈的控油行為,輕微的則是指飲食清淡,兩者的臨床效果對華人來說差異不多,但風險卻大不同。
事實上,只要把"毛孔堵塞"的問題處理掉,讓油脂分泌順暢,青春痘就可以改善極多,甚至大部份痊癒。建議使用悶敷粉刺以減少毛孔堵塞的概念與做法,運用物理浸軟原理軟化粉刺,在藉由粉刺下方腺管天然出油或出汗壓力,將粉刺從腺管中推擠出來。
除非是超巨大囊腫或肌肉猛男,非常確定自己的皮脂腺過度肥大,而且不擔心中年後過度乾燥,否則不建議以雷射等強制做法全面萎縮皮脂腺。
減少有害物質的滲透,減少皮膚的長期風險,並確保毛孔暢通,慢慢幫助皮膚恢復健康與正常酸性保護膜機制。青春痘必定會大幅減少、痘斑也會自動褪去,連痘疤都可以逐漸填平。
※圖片來源: 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