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十多年來,原先標榜「美白」、「抗皺」的品牌,紛紛推出「敏感肌專用美白」、「敏弱肌膚專用」保養品? 甚至還發明了一個怪異名詞「過度保養症候群」。
敏感肌膚越來越多的現象,是為什麼?肌膚的敏感度越來越高,高度敏感期也越來越長,是錯誤的醫學美容行為、錯誤的保養,還是錯誤的保養品?
其實「敏感肌」並不是一個正確的醫學名詞,平常所謂的「敏感肌」其實更像是「承受慢性刺激、受傷後遲遲無法完全復原的肌膚」。
這也許只是一個「狀態」。例如這幾天肌膚比較敏感,對外界刺激產生比較大的反應,皮膚本身並沒有生病,只是因外在環境而有所改變。
很多人會以為是不是因為吃了某些易過敏食物(如牛奶、海鮮、芒果等),或是家中寵物、塵螨等,不過,如果真的是體質對這些物質敏感,為什麼敏感往往只出現在臉部或脖子,身體的其他皮膚卻相安無事?
敏感原因至少不應該只是體內來源,"局部因素",特別是過度清潔、保養品傷害才是最常見的原因。
為什麼常聽到秋冬會讓敏感更惡化?
敏感肌膚的真正發作原因不明,但這些患者的肌膚幾乎都處於受損、乾燥的狀態。或是更貼切,「因為乾燥而受損,因為受損而益發乾燥」。
當肌膚受損,也就是酸性保護膜的形成不完整,不完整的酸性保護膜會使得表皮的角質代謝變得更為困難,更容易堵塞在毛孔開口處。堵塞的毛孔,也回同時堵塞皮脂腺開口,讓皮脂分泌更為困難。惡性循環之下,酸性保護膜就成為不可能的任務了。
其實,「只要做好保濕就好!」說起來簡單,但是正因為敏感肌膚的人,酸性保護膜無法自行形成,加上氣候乾燥,在內憂外患的雙重煎熬下,敏感性肌膚的人沒有能力"自己保濕",只能忍受乾燥與敏感反覆發作。
微整型會讓肌膚更敏感嗎?
肌膚「敏感」大多發生在皮膚層的表皮與真皮中,深度到達皮下組織層級的治療(例如肉毒桿菌注射),對於皮膚本身的刺激應該不多。
許多醫美保養的失敗案例,都是在"已受損、已敏感、不健康"的皮膚上施予醫學美容治療。在無能力承擔傷害的皮膚上妄圖「先破壞、後建設」,結果「先破壞、難建設」甚至「先破壞、不建設」導致皮膚傷害無法復原。
就算選擇合法、合格的診所、醫師或療程,還是會讓容易反應刺激的肌膚發作,各位需要記得: 所謂敏感或酒糟肌膚,基本狀態就是"無症狀發炎反應"。也就是說,即便正常人能夠容忍的玻尿酸、微晶瓷、雅得媚等成分,還是可能造成部分「正常人」的輕微發炎。對於「敏感而易怒」的皮膚來說,這些對普通人安全的成分,確實可能忽然變身為"敏感誘發物質"。
衷心的建議是,已經敏感的皮膚要非常小心微整型或醫美治療,能不做就不做,能少做就少做,能做多輕就做多輕,以免誘使敏感發作。另外就是,不要隨便使用術後導入。
最後,提醒敏感肌膚的朋友,其實你們的皮膚已經受傷了,所以才會「敏感」,不要再更多次的傷害皮膚是絕對的、唯一醫學的準則。讓皮膚休息,只有這樣,才是治本的最根本之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