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有凡士林嗎? 可能你曾經聽過,有些皮膚科醫師會建議皮膚脆弱的人,使用成份單純的白石蠟(也就是凡士林),不僅成分簡單,又不含防腐劑,因此相信它不會對皮膚造成傷害。
在六年前,宋醫師也是這麼相信著,也相信"所有成分都會完全代謝"。但是隨著肌膚監測的觀察累積,發現使用礦物油與嬰兒油的朋友,多半已經是敏感肌膚患者,在這些人的皮膚上看到黏膩、團塊狀的排出物質......
從細胞反應中,學會「自然醫學」必定是尊重細胞意願,尊重細胞的自我修復,遵循大自然演化的法則。在我們將任何東西吃進身體,或塗抹在身體上時,重點不是"它是否天然、有機?",而是應該觀察"我們的身體是否喜歡、能否利用、代謝它?"
判斷方法很簡單,如果細胞喜歡或需要,就會有「細胞逐漸茁壯」的表現;細胞厭惡或恐懼的,就會有「細胞受傷委屈」的表現。皮膚的結構可以因此飽滿豐盈,也可以乾癟瘦小;紋路可以清晰細緻,也可以糊亂腫脹。
我們發現,若要塗抹在臉部皮膚上,最友善、最安全的油類應該是不飽和食用植物油。只要油脂不是太飽和的,堵塞毛孔的風險相對也會較小。
因此當使用礦物油,肌膚產生明顯油脂堵塞,肌膚監測結果也就出現毛孔黏膩顆粒,這應該讓我們好好想想,許多醫師"以為"安全的礦物油、甘油或嬰兒油,塗抹到臉上究竟是增加保護,還是額外負擔。
別再一味的找尋「醫美專用」、「醫美成分」保養品
「醫學美容保養品」是近幾年很流行的美妝名詞,以台灣政府而言,保養品只分成「一般保養品」與「藥妝品」。市場上的醫美保養品,是翻譯自國外"cosmeceutical"一詞,定異類似"含有生物活性的保養品",似乎有醫學或是類似藥物的效果。
其中的盲點在於,例如法規規範"保養品添加果酸,濃度上限是10%,酸度極限是PH3.5",只要果酸濃度高於10%或酸度低於PH3.5時,它就成了違規品。不會因為是藥妝品或醫美保養品,就容許比較多的濃度或酸度標準。
另外,以果酸為例,即指濃度僅是少少的3%,也具備"柔軟角質"的效用。再者,隨著科技進步,很多成分經過純化、精粹後也能提高效果,也就是說,含藥未必長期安全、不含藥未必沒有作用,因此保養品是否是藥妝品或醫美保養品,也就沒那麼重要了。
醫美保養品一直是個偽名詞,一個產品要配上「醫學」這兩個字,就必須符合醫學邏輯、學理與倫理架構,從真正的醫學角度來看,藥妝品與醫美保養品,應該是為了"更安全",而非"速效"或"效果更強"。
使用者要思考的是「自己的皮膚需要什麼?能否承受這些成份?長期下來如何確保產品使用上的安全?」
※圖片來源: 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