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ature Shop

O'Nature Shop

IMED 伊美網: www.imed.com.tw


2013年4月17日 星期三

│無毒好書├ 粉刺與痘痘肌

真實案例故事

以下,是一名17歲小女生的自述(現在可能快18歲了)。

*
從小六開始,皮膚容易出油,於是開始用控油洗面乳,中間也換過好幾種洗面乳,但出油狀況並沒有改善。到了國三,開始在皮膚上擦擦抹抹,包括摩砂、清潔面膜、保溼面膜等一整套的護膚品,感覺皮膚好了很多,但只持續一年。

高一,全臉都長粉刺,擦什麼都好不了。開始看皮膚科醫生,看了好幾個,擦藥、吃藥,皮膚變得脆弱,冬天很容易泛紅。粉刺問題也沒好,還誇張到天天敷清潔面膜+醫生開的藥膏,皮膚卻越來越差,很容易發紅。

升上高二的暑假,做了一次低濃度果酸換膚,但是沒效果。因此又回去看皮膚專科,醫生開抗生素給我吃,並且擦藥膏,皮膚有比高一時好一點。

但是,吃了兩個月後,就沒有更大的進步了。於是,醫師改開A酸給我吃,吃了三個多月,我決定不吃了,因為皮膚雖然沒有出油,粉刺也好了很多,卻經常長出疹子,又癢又腫。

後來醫師又改開類固醇給我擦,擦了之後雖然不會癢了,但長疹子的皮膚表面變成白白一塊,到熱的地方或是緊張時,那塊皮膚就會超級灼熱,而且皮膚可能是因為吃了A酸,有些紅腫。

到現在,已經兩個月沒吃A酸,前幾個星期看到皮膚又長粉刺,但沒有很油,就上網訂了果酸洗面乳,用了五天;面霜用了一次,沒想到皮膚就過敏了,起了很多紅疹、很癢,回去找高一時看的皮膚科醫師,他開了五天的藥給我,吃的和擦得都有,症狀稍微減輕,但臉紅的問題還是存在。

不料,昨晚皮膚出了很多紅疹,有擦了藥膏也吃了藥,還是如此,皮膚還有嚴重的灼熱感。

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我的臉還有得救嗎?

*

很多人會因為粉刺、痘痘等擾人的肌膚問題而到處求診或使用保養品試圖改善。殊不知,這些處置正是造成皮膚發炎越來越厲害、甚至紅腫的元凶。

在臨床監測中看到很多因粉刺、青春痘治療卻演變成敏感,最終被診斷為酒糟的心疼案例。




到底哪裡出錯?

昨天說的這個故事,應該是因為青春期來臨,皮脂腺出油量開始上升,加上錯誤洗面乳刺激,導致汗腺堵塞與部分油管堵塞,使她誤以為過油,而採取過度清潔的行為。

而好皮膚維持了一年,指得應該是「經過過度清潔之後,肌膚已經不太油了」。然而實際上已經進入腺管堵塞、無法正常出油的階段。

高一開始全臉長粉刺,說明過度清潔的錯誤開始發酵:皮膚無法形成正確酸性保護膜,讓角質無法被酸性保護膜正確溶解,於是變成粉刺,加上缺乏保護膜的肌膚,開始乾燥、發炎,皮膚正式進入敏感、乾燥病存的狀態。但是她依舊天天敷清潔面膜,結果就是愈發刺激。

之後開始吃藥,猜測吃的應該是「四環黴素(Tetracycline)」或「紅黴素(Erythromycine)」,目的是「控制青春痘以及相關的免疫發炎反應」。

因為控制了發炎,皮膚稍微減紅,可是「酸性保護膜的破損」並沒有被重視,加上之後又開了口服A酸,讓皮脂腺分泌下降,原本"已經沒有出油"的情況當然會更惡化。

再來,用了類固醇治療所謂的「發炎」,也只是治標不治本。另外類固醇或某些化學物質的"戒斷反應",確實會使「那塊皮膚超級灼熱」。

接著,在「酸性保護膜重度損失」的前提下又使用果酸,這可能已經不是「敏感」,而是「傷害」了。會發現,之後再怎麼吃藥,還是治標不治本,只有讓皮膚休息,讓它重新形成健康的酸性保護膜,這是唯一根治的辦法!




一些小毛病的歸因

1.只是長粉刺,怎麼會變得如此困擾?
其實,青春痘與粉刺根本就是親戚,共同發生的原因是青春期後皮脂分泌狀況改變,加上毛囊開口處角化異常。青春痘又分為「發炎型粉刺」與「囊腫型青春痘」,而東方人因為飲食習慣、遺傳或種族特性,青春痘大多為粉刺型,一般正常皮脂腺與毛囊頭大小相似,但是在雄性激素的刺激下,男生與部份的女生,特別是鼻頭、鼻周法令紋、口周與下巴區域的皮脂腺會肥大,肥大的皮脂腺無論腺管暢通或部份堵塞,都容易發生囊腫型青春痘。

2.口服A酸、控油成分保養品反而更糟
對華人來說,口服維他命A酸或荷爾蒙製劑是強烈的控油行為,輕微的則是指飲食清淡,兩者的臨床效果對華人來說差異不多,但風險卻大不同。
事實上,只要把"毛孔堵塞"的問題處理掉,讓油脂分泌順暢,青春痘就可以改善極多,甚至大部份痊癒。建議使用悶敷粉刺以減少毛孔堵塞的概念與做法,運用物理浸軟原理軟化粉刺,在藉由粉刺下方腺管天然出油或出汗壓力,將粉刺從腺管中推擠出來。

除非是超巨大囊腫或肌肉猛男,非常確定自己的皮脂腺過度肥大,而且不擔心中年後過度乾燥,否則不建議以雷射等強制做法全面萎縮皮脂腺。

減少有害物質的滲透,減少皮膚的長期風險,並確保毛孔暢通,慢慢幫助皮膚恢復健康與正常酸性保護膜機制。青春痘必定會大幅減少、痘斑也會自動褪去,連痘疤都可以逐漸填平。




※圖片來源: 網路

│無毒好書├ 就算礦物油成分再單純,也不建議塗在臉上


家裡有凡士林嗎? 可能你曾經聽過,有些皮膚科醫師會建議皮膚脆弱的人,使用成份單純的白石蠟(也就是凡士林),不僅成分簡單,又不含防腐劑,因此相信它不會對皮膚造成傷害。

在六年前,宋醫師也是這麼相信著,也相信"所有成分都會完全代謝"。但是隨著肌膚監測的觀察累積,發現使用礦物油與嬰兒油的朋友,多半已經是敏感肌膚患者,在這些人的皮膚上看到黏膩、團塊狀的排出物質......

從細胞反應中,學會「自然醫學」必定是尊重細胞意願,尊重細胞的自我修復,遵循大自然演化的法則。在我們將任何東西吃進身體,或塗抹在身體上時,重點不是"它是否天然、有機?",而是應該觀察"我們的身體是否喜歡、能否利用、代謝它?"

判斷方法很簡單,如果細胞喜歡或需要,就會有「細胞逐漸茁壯」的表現;細胞厭惡或恐懼的,就會有「細胞受傷委屈」的表現。皮膚的結構可以因此飽滿豐盈,也可以乾癟瘦小;紋路可以清晰細緻,也可以糊亂腫脹。

我們發現,若要塗抹在臉部皮膚上,最友善、最安全的油類應該是不飽和食用植物油。只要油脂不是太飽和的,堵塞毛孔的風險相對也會較小。

因此當使用礦物油,肌膚產生明顯油脂堵塞,肌膚監測結果也就出現毛孔黏膩顆粒,這應該讓我們好好想想,許多醫師"以為"安全的礦物油、甘油或嬰兒油,塗抹到臉上究竟是增加保護,還是額外負擔。




別再一味的找尋「醫美專用」、「醫美成分」保養品
「醫學美容保養品」是近幾年很流行的美妝名詞,以台灣政府而言,保養品只分成「一般保養品」與「藥妝品」。市場上的醫美保養品,是翻譯自國外"cosmeceutical"一詞,定異類似"含有生物活性的保養品",似乎有醫學或是類似藥物的效果。

其中的盲點在於,例如法規規範"保養品添加果酸,濃度上限是10%,酸度極限是PH3.5",只要果酸濃度高於10%或酸度低於PH3.5時,它就成了違規品。不會因為是藥妝品或醫美保養品,就容許比較多的濃度或酸度標準。

另外,以果酸為例,即指濃度僅是少少的3%,也具備"柔軟角質"的效用。再者,隨著科技進步,很多成分經過純化、精粹後也能提高效果,也就是說,含藥未必長期安全、不含藥未必沒有作用,因此保養品是否是藥妝品或醫美保養品,也就沒那麼重要了。

醫美保養品一直是個偽名詞,一個產品要配上「醫學」這兩個字,就必須符合醫學邏輯、學理與倫理架構,從真正的醫學角度來看,藥妝品與醫美保養品,應該是為了"更安全",而非"速效"或"效果更強"。

使用者要思考的是「自己的皮膚需要什麼?能否承受這些成份?長期下來如何確保產品使用上的安全?」




※圖片來源: 網路

│無毒好書├ 事實上,根本沒有所謂的『抗敏感專用保養品』!


近幾年來,有沒有發現,「抗敏感」一詞幾乎在所有保養品中都可以看到,每個人都開始認為自己是敏感肌,就怕保養品會刺激到皮膚。

很多人都有一樣的問題: 過油卻不鎖水,以至於皮膚仍舊感到乾燥? 有油卻又無法幫助溶解粉刺,因而粉刺不少? 毛孔嚴重堵塞,甚至已形成痘痘、化膿,卻「沒有堵住油孔,仍舊油得可以煎蛋」?

以上這些問題越來越多,媒體隨便就冠上「不安定肌」或「敏感肌」的稱號。說穿了,就是之前提到「致粉刺性成份」等劑量過度累積傷害、堵塞而後敏感的過程。

經過幾年的肌膚監測與酒糟、敏感治療,驚訝的發現敏感肌很可能是"痘痘肌的進階版",同樣屬於錯誤控油或錯誤美白後的慢性發炎。如果一天不排除這些致粉刺、致炎因子,青春痘與敏感肌都不會減少。

從酒糟患者的保養過程回推,我們發現「青春痘→控油→敏感→敏感性保養品/抗敏感治療→結果卻演變成酒糟/黑斑」這樣的錯誤循環。

發生錯誤的最重要關鍵在於「控油」與「敏感肌保養品或抗敏感治療」這兩個步驟上。控油的傷害之前有解釋過了,那麼,敏感肌專用保養品,又有什麼風險呢?





敏感性肌膚專用保養品=從「又乾、又油、又粉刺」進展到「又膿痘、又敏感、又發炎」

首先,告訴大家,"毛孔的直徑大約是汗孔直徑的5倍"。
因此,當擦的保養品沿著毛孔、汗孔滲透進入皮膚時,如果出現刺激反應(腺管內側角質刺激增生),會先堵塞管徑較小的汗孔。

還記得嗎? 我們的皮膚有一層天然保護膜,由"皮脂+汗水+角質蛋白"組成,未完全堵塞的皮脂孔,使得皮脂分泌減少但未完全消失,但汗水分泌卻以幾近於零,三者之間沒有達到平衡,就無法形成正常的酸性保護膜。

一旦這樣的事情發生,你會發現某些部位變得很油(油脂雖然因腺管堵塞而相對減少;缺水、無法乳化的殘餘廢油實際上是增多的)、很乾(水分分泌遭到堵塞),而且粉刺很多、肌膚黯沉得很厲害。

至於敏感肌常伴隨發生的"小紅丘疹"或"頂端膿皰小痘",也代表了"皮膚一直在發炎,一直在對抗"。從皮膚有自我修復的角度來看,這很可能是皮膚強力排出毛孔堵塞物的自我淨化手段。

既然懷疑保養品錯誤使用的累積就是傷害來源,最理智的應對策略當然是停止使用保養品、化妝品,讓皮膚好好完成自我修復與自我淨化的過程,提供皮膚回復自然健康狀態的機會。




※圖片來源: 網路

│無毒好書├ 如何正確洗臉?


在醫學角度看來,正確洗臉=完美清潔!
過度清潔或清潔不足都不及格,那麼大家一定會問,怎麼樣才叫做「完美清潔」?

身為皮膚科專業的宋醫師建議,無論如何清潔,「正確洗臉」的最終目標必然是「洗完臉不緊繃,或緊繃感少於30秒」。

很多人習慣洗完臉後馬上擦化妝水、乳液。
先別急,讓皮膚感受一下剛洗完臉後的真正感覺,注意一下,30秒內你的皮膚是否會感覺緊繃?


假如會,但是擦上化妝水或乳液之後就回復正常,那麼,還是代表皮膚狀況有問題。我們要的正確清潔指的是「乾淨但不傷害」。

*清潔產品: 注意"清潔強度",應該符合"不傷害"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說洗完臉後不會緊繃乾澀。
*水溫: 如果光是使用溫和的洗面產品,還不夠,正確的水溫設定在20~30度之間。水溫太高或太低都會對肌膚造成刺激!
*材質: 洗臉物品的材質是否粗糙,很大程度決定了洗臉的傷害風險。建議以雙手,不使用任何毛巾,因為"以肌膚揉搓肌膚最安全"。
*揉搓力道與長度: 只要掌握「略為乾淨,絕不緊繃」的原則,彈性調整,就能找出自己最適合的清潔效果。

想想看自己平常洗臉是否都有注意到這些小細節呢?
從下一次洗臉開始,一步步溫柔呵護自己的肌膚吧!




很多人說,外面空氣會有髒汙,即使沒上妝,回到家也要卸妝?

首先,「卸妝品」是設計給彩妝用的,對於不上妝的人,理論上使用洗面乳就可以。再說,卸妝乳與皮膚短短幾十秒的接觸,不可能有能力清除"深部"粉刺卻不會傷及"淺層"角質。

如果你擔心空氣中的髒污灰塵,會讓你長粉刺或痘痘,宋醫師想告訴你,毛孔堵塞、痘痘、粉刺主要是與油脂分泌與角質代謝有關,空氣粉塵是否為決定因素,值得商榷。

另外也做過長期的肌膚監測實驗,使用卸妝品搓洗的案例,特別是非常講就徹底卸妝的女性朋友,角質受損率更高,造成更多的黑斑、乾燥與敏感。

之前就有提過,皮膚科醫師反對彩妝(從誓死反對到含淚放行),如果各位真的要化妝,應該做好徹底保護: 妝前的隔離行為,妝後的徹底清潔,非必要,盡可能不要使用「絕不脫妝」的產品。

對皮膚科醫師來說,彩妝粉體、BB霜、遮瑕膏等產品緊密堵塞毛孔已經十分可怕,絕不脫妝的產品更是如同在臉上塗油漆般的夢靨。

還有,卸妝乳的去脂力多半比洗面乳強,也就是說清潔效果較強。無論多輕柔、單純洗臉或卸妝後再洗臉,都要掌握一個重要準則:「洗完臉有些輕微緊繃或不緊繃;在不使用化妝水與保濕乳液的前提下,緊繃感絕不超過30秒。」

這就是「正確洗臉」最基礎也最重要的指標。




別再相信「油性」、「乾性」、「混合型」的膚質分類!

因為膚質分類並不科學,誰都不能幫你判斷"真正適合"的保養品。把所有人的膚質分為各種類型,這基本上毫無科學依據。所謂「油性」是什麼意思? A口中的油性會不會是B口中的中性?這種簡略的分類,比十二生肖、星座、塔羅牌更為粗略、簡單,也始終困擾著醫學界。

想想看,除非是真正的皮膚疾病,例如乾癬症患者。所有正常人的胸口、頸部、手部、腿、腳等部位的油、中、乾程度都差不多,差異多半來自洗澡或輕潔過度。如果個體間的身體肌膚差異並不大,為什麼臉部肌膚差異"這麼大"?

也許,每個的基礎膚質都是一樣的,只是受損後的健康狀態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我們常說的油性、乾性膚質,也許根本只是暫時的膚況,甚至很大的機率,是"受某種受傷程度後的膚況"。

因此,就算某人皮膚瞬間或有一段時間很油,並不表示他就是油性肌膚,以油中乾式區分人體膚質,是以偏概全的誤解。如果堅持錯誤觀念,再以錯誤處置,結果只會越走越偏,對皮膚傷害越來越大。

這就是現代社會「越認真保養,皮膚越敏感」的真相。



※圖片來源: 網路

│無毒好書├ 14天不洗臉,給肌膚一個喘息機會!



我們一直認為,保養品是每天的必需品,但是或許,保養品也是個潛在"毒品"。


怎麼說呢,有沒有想過,有些人保養品用了之後肌膚狀況還是一樣遭,但是為什麼我們不使用保養品的頸部、胸口與手腳皮膚,往往比臉部更健康?為什麼保養品使用越少的人(例如大部分的男生),皮膚往往好過保養品使用很多的人(例如大部分的女生)?為什麼30年前很少聽說敏感性肌膚?而30年前,保養品廠商多半推出美白產品,而現在卻紛紛推出「敏感性肌膚專用美白保養品」?

首先,宋醫師建議,可以先從14天不洗臉開始。
停止使用所有外用產品、藥品等任何成份,只用清水和雙手洗臉,也別使用毛巾揉擦。
這麼做的目的,在於停止所有外力介入,避免粗糙、摩擦等物理性傷害,直接觀察肌膚的自然進展。

坊間有些產品宣稱可以排毒,但可能只是皮膚受刺激的發炎反應,比方加入某種成分(如辣椒素)的刺激,或是添加劑量過重、酸性過強等因素導致。

另外也可以藉由14天不洗臉,看是『停用後改善』或,『停用後反而惡化』來分辨是否為正確排毒現象。




14天不洗臉,界除對肌膚的毒害
這個概念,重點不在14天,也不在不洗臉,而是「不干擾肌膚自我修復的能力」。

從"毒品"的角度分析,停用毒品一定會出現『戒斷反應』,類似必需品的『匱乏反應』現像。但與匱乏反應不同的是,如果這些物質是必需品,停止供給之後,健康狀況會每況愈下,相反的,如果這些物質是毒,個體會先變壞一陣子,再逐漸變好。

這也是為什麼設定14天的原因,當然有些人可能需要24天、48天等更長的時間才能看到,觀察皮膚狀況,長期來看是否緩解。症狀"最終"是慢慢減輕,出現「戒除」?還是因為長期匱乏、益發加劇,出現「傷害」?

在臨床經驗上,發現大多數病患會出現這樣的進程:
*第1~3天: 停止給予毒物,細胞將逐漸清醒,但仍處於相對昏沉狀態,沒有重大反應。

*第3~8天: 停止使用毒品一段時間,細胞終於醒來,清醒與相對活力的細胞開始排出「不喜歡的東西」。因此出現脫屑、搔癢刺癢、紅腫、刺痛、小顆粒、粉刺、痘痘等,甚至皮膚變得乾燥、龜裂。這些都是排除物質的短暫但大量外顯表徵,因為只用清水洗臉,無法快速清除大量廢物,堆積的結果,才會出現"症狀惡化"的現象。

*第16天之後: 初期踴躍排除結束。廢物排出的速度漸漸減緩,即使是簡單的洗臉也可以逐漸清除廢物,症狀也逐漸減輕,惡化的曲線也開始止跌回升。




戒毒時期的「波浪起伏」現象

患者通常都會出現長度不一的「波浪起伏表現」,而且都有一波比一波低矮、短少的共同特徵。就傳統皮膚科醫學的看法,可以解釋為『刺激性皮膚炎』,比方長期使用果酸造成了燒傷。

因此如果您欲自行在家中實行肌戒毒,必須了解過程中會有波浪起伏的表現(緩解→紅腫→緩解),需要注意的是,要小心區分皮膚自然波浪反應,與細菌伺機感染不同,細菌感染除了紅、腫、熱、痛之外,還可能出現全身發燒與局部化膿。

14天不洗臉的做法,除了釐清這些狀況或症狀是否是患者使用的產品所造成,也能幫助了解皮膚殘存的活性。皮膚的"剩餘健康"與"中毒深淺"是相互的,如果反彈力道大,症狀愈明顯,代表生命力愈旺盛。

排毒初期幾乎都會出現「乾燥」的狀況,因為皮膚的保濕能力已經被破壞。"清水洗臉"的另一個用意,讓已經稀少的自我油脂與保濕因子等消耗減少,幫助粉刺軟化、排除;一旦粉刺軟話,汗管、毛孔就容易暢通,酸性保護膜才能更快重建,當酸性保護模逐漸修復,就會出現「酸性保護膜幫助更多粉刺溶解」的良性迴圈。

提醒各位,細胞排除反應是「先壞後好」,許多人往往等不急其"後好",就急忙重新用藥、換產品,但是這樣一來,反而使好不容易半醒、吐出的細胞再度沉睡,繼續潛在、微幅的慢性發炎,也因此出現"同一部位反覆發作"的惱人狀況。




※圖片來源: 網路

│無毒好書├ 開始被注意的「肌膚監測」

之前講到如何讓肌膚呈現白淨完美,可是,天生就能做到卻不是那麼容易,如果有些色素沉澱、痘疤、小雀斑等等的瑕疵,卻又想快速改善,許多人就成了"醫學美容"的常客。本書的作者,同時也是第一個引進"淨膚雷射"的皮膚科醫師宋奉宜,從原本只相信科學實驗根據,到後來開始著手研究肌膚監測,今天就來講講他的轉變故事吧!



宋醫師曾經是台北市公立醫院的皮膚科主任,所有皮膚科醫師會做的治療都難不倒他,後來因為患者的要求而開始發展醫學美容,耳熟能詳的"淨膚雷射"就是宋醫師評估後引進的,在短短一年內就打了一萬個案例,並且相當有自信的,從灰指甲、香港腳、蟹足腫、肝斑.....所有case都可以做。

直到六年前,成為了亞洲雷射講師,接到一位其他醫師治療失敗的飛梭雷射案例,皮膚反黑得很厲害,說是『在某名醫那裏打飛梭雷射造成皮膚反黑,之後該醫師一直無法處裡。」當年仗著自己有一萬多次靓顏光經驗,慨然決定協助。

經過3、4次靓顏光治療,情況有所好轉;但是到的第7天左右又"怪異的"再度反黑;經過3、4次輪迴治療,好好壞壞的情況不斷上演,宋醫師自己也開始覺得奇怪。

根據皮膚生理學,這些反黑現象可能不是打雷射可以解決的,因此也試了果酸、水楊酸等,狀況確實有好轉,但是只要一停用,馬上又會反黑。

一直遍尋不到解答,後來一次因緣際會,遇到蔡燕萍老師,她聽了之後只說:「事實上這是個薄痂,我可以處理。你用盡各種方法都無法溶解薄痂,是因為她的皮膚已經不會出油、出水了。」當年宋醫師覺得這番解釋沒道理可尋,不過在無計可施之下,得到病人同意後轉手給蔡老師治療。

半年後,再看到那位病人時,狀況已經好了六成。這件事帶給宋醫師很大的震撼,兩位"名主任醫師"都無法解決的狀況,蔡老師竟然可以改善? 知道蔡老師的答案來自對『肌膚監測』的學習,讓宋醫師開始對肌膚監測感到渴望。





人有兩面,肌膚也有兩面?!

這張圖片,看到時第一個想法應該是嚇了很大一跳吧!

「這真的會是我的肌膚嗎? 又黃又紫的,好嚇人!!」
「為什麼看似好好的皮膚,在監測儀器下卻顯得像斑紋動物般?」
「這些.....是中毒現象嗎?」

沒錯,我們的肌膚,可能已經開始受傷了,但自己卻還渾然不知,只因為傷害還沒嚴重到爆發。
所謂肌膚監測,就是正確並持續觀察細胞或組織的真實反應。只有這樣,才能知道皮膚細胞喜歡什麼、討厭什麼。比起肉眼觀察推斷,有了電子儀器,能更紮實記錄、觀察並且評估治療是否得當。相信您也看到了,表面看似沒問題的皮膚,事實上卻隱藏著尚未引發的問題。

而圖片上所反應的現象,經過臨床診斷後確認為進入皮膚的化學物質與皮膚組織產生免疫等交互結果(刺激、敏感或傷害);藉由顆粒表現(粉刺、痘痘)或產生的組織液(膿水)滲出。

在伍氏燈下會呈現至少三種可能:

*白色螢光---排出時皮膚相當乾燥、肉眼下皮膚狀態微紅甚至龜裂。如果代謝得宜,大約2周可初步緩解。

*櫻花紫色---排出時皮膚飽滿濕潤,甚至滲出、紅腫,輕微到中度糜爛。肉眼下皮膚從暗紅到豔紅,可能龜裂。持續時間較久,並且病情有纏綿與擴散的狀況。

*黃色螢光---排出時皮膚乾燥,但不會像螢光白那麼乾,肉眼下微紅,較不會龜裂。實務上通常伴隨劇烈搔癢感,之後會有長痘情形。約2~3週可以緩解。




※圖片來源: 網路

│無毒好書├ 所謂「完美無瑕」的肌膚

有個廣告說:「美白、抗老是女人終身的試驗,還要很滑、又有彈性,加上光澤,會不會很貪心呢?」

事實上,只要了解皮膚個不為的功能,就能輕鬆漂亮變身!
很多人總認為,"無瑕美肌"、"光滑細緻最美",可是,皮膚表面並不是光滑平坦的,而是存在稱為「皮溝」的條狀凹陷,隆起的「皮丘」與比較細緻、多半從毛孔輻射出的「皮紋」。此外,還有汗毛和汗腺口。

但是,有許多產品擦了之後過頭了,不僅把汗毛都溶解,甚至連肌膚原本的紋路溝紋也都不見,變成真正平滑。但是如此一來也代表著肌膚原本的健康狀態被破壞,也許當下覺得皮膚變好了,但是日子一久,誰能保證不出問題呢?加上,會溶解肌膚細胞的成分,是否也違反了"不傷害"肌膚的保養基本要求?



肌膚水嫩= 肌膚表皮的健康

表皮除了角質層外,還有許多其他組織,厚度約為0.1~0.3mm,由內而外分為五層,分別是基底層、棘狀層、顆粒層、透明層與角質層。雖然只有薄薄一層,卻是新陳代謝非常旺盛的組織!

表皮的最終目標,也是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形成角質層: 肌膚的紋理、潤澤、透明與防護,大多取決於角質層的健康程度。而角質層的健康,也左右了皮膚是否平滑滋潤,想要肌膚水潤嫩澤,如何呵護肌膚角質層,就是一門學問了。

角質層是接受保養品最多的部位,保養品的成分是否會造成肌膚細胞的侵害,能否保持角質層的完整(不被破壞也不會因反抗機制增厚)就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了。

讓角質、水分與油脂處於絕佳的平衡狀態,既能維持皮膚滋潤,同時也能抵抗外來的物理與化學刺激。




想要晶瑩剔透嗎? 把表皮角化程度給顧好吧!

許多保養品廣告會強調女明星或模特兒的肌膚吹彈可破、晶瑩剔透,讓女性們十分羨慕,在物理生理學上應該嚴格區分為「晶瑩」與「剔透」。

「晶瑩」:當光線照射在平滑表面肌膚上時,反射光線會以相同角度平行射出,表現的是一種均勻反射的現象。
「剔透」:當皮膚質地均勻,透光度良好,光線平行穿透到深層部位之後平行反射回來,或平行穿透出去,就產生了剔透感覺。

當表皮角質乾燥、凌亂掀起,細胞間質大量流失,細胞不再緊密相連時,加上表皮內黑色素顆粒變多,這些都會妨礙光線的反射或穿透。此時視覺感就會轉換為"暗沉"、"枯黃"。

角質的代謝周期為一個月(形成時間2周+脫離皮膚2周),角質的代謝順暢與否,取決於角質層的涵水量、天然保濕因子、皮脂膜等因素。當角質的涵水量足夠,也就容易讓外部角質正常脫落;相反的,角質層缺水,會影響代謝,"死皮"也會變多,不斷堆積增厚,形成乾燥粗糙的肌膚。




白皙透亮的肌膚保養方針

在台灣,美白風氣十分盛行,擁有白晰皮膚,總是能讓整個人精神感覺變好、走路有風,那麼,擦美白相關產品之外,你知道"變白"的原理是什麼嗎?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在這裡告訴大家,『減少刺激,避免基底層黑色素新生,才能白皙透亮!』黑色素細胞會產生黑色素顆粒,而黑色素顆粒的主要作用是阻擋紫外線,避免皮膚結構變性,這些黑色顆粒會運送給上層的角質細胞,讓膚色變黑。

加上黑色素細胞是以堅韌的黑色素蛋白(麥拉寧)直接遮蔽紫外線的傷害,加上角質層中的蛋白質會因為日曬變性後而產生鬆散混著的現象,皮膚的酸性保護膜與天然保濕因子被曬乾而造成角質層板龜裂、渾沌與暗沉,這些都是皮膚自然產生的"物理性"天然防曬結構。

基本上,皮膚曬黑之後,經過一段時間休養,有黑色素顆粒的角質會因正常代謝而脫離皮表,如果只是短暫接受紫外線照射,黑色素藉由代謝迴圈逐漸上移表層,均勻沉澱於角質層板內,膚色就會變得均勻褐黑,就是所謂的"古銅色肌膚"。

需要注意的是,黑斑淡化的速度必須以28天、28天.......為單位計算,想要順利緩慢代謝,前提是要擁有健康肌膚,酸性保護膜也完整。長久日曬,會讓酸性保護膜破損,角質也因乾燥而難以脫落,持續堆積在皮膚外層,只會加重原來的暗沉,讓黑斑更明顯,這就是『卡斑現象』。




※圖片來源: 網路